HU BEI TENG LONG SEED CO.,LTD
本報訊 工作不好找,城市不好呆,大學生就業愿不愿意把目光轉向青青田野?我省日前舉行的大學生現代農業就業創業招聘會,吸引浙江農林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江西師范大學等省內外高校近3000人前來應聘。不過,火爆的場面背后,不少隱憂也漸漸顯露。
農企求賢更饑渴
杭州思味王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潘國良是最早到達現場的農業企業負責人之一。他告訴記者,現在大家對食品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靠以前傳統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已經不符合要求了。
紹興大自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宋劍鋒,最近都在為招募加盟商傷腦筋。他說:“公司的生態放養土豬銷售形勢很好,已經打入多家超市,我們一直有在全省乃至全國經營的計劃,但需要大量懂得經營的人才。”
農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有多迫切?多次參與大學生農業招聘會籌備工作的省農業廳宣傳中心主任董麗波說,今年啟動用人單位報名工作不到一周,全省就有超過300家農業企事業單位報名,提供了1000多個招聘崗位。
一些出身草根的農業企業經營者,漸漸感受到憑一己之力已經難以適應先進技術開發應用、企業精細化管理、市場開拓等領域發展需要。從崗位需求統計來看,浙江農業需要大學生加入,尤其是農業技術、管理、營銷三大類專業的需求量很大。
大學生觀念未改
已是第三年來參加招聘的天臺縣農夫生豬專業合作社社長龐茂希說,大學生對農業的偏見依然存在,很多人看到“養豬”就以為是要天天泡在豬圈里,殊不知,現在“農夫”的生豬養殖已經基本實現了半自動化,“一個人就可以管下300至500頭豬。”
“大學生看到‘生豬’這兩個字,就對我們避而遠之。”普陀區大展生豬專業合作社門庭冷落,這讓負責招聘的蔣正良又好氣又好笑。去年設展招聘期間,蔣正良幾十分鐘就收到了50多份簡歷,“大概是因為我們去年用了公司的另一個好聽的名字——‘田園牧歌’。”
浙江農林大學負責學生就業工作的老師對記者說,學生期望值往往很高,他們就業考慮的重點是高收入的生活環境,往往把目光盯在城市。
招人難留人更難
除了“招人難”,如何留住這些招進來的人才,也是目前的農業企業最為頭痛的事。遂昌張記食品有限公司的夏飛眾告訴記者,公司去年招錄了兩名銷售人員,但沒做幾個月相繼辭了職。
一線農業企業也招收不到足夠多的人,原因是很多畢業生或農業科研人員都去了企事業單位甚至改行去干別的,不愿意在種養殖一線工作。
“一些大學生缺乏忠誠度,等培訓好,剛能擔當工作之后很快就跳槽了。”樂清一家蔬菜合作社負責人告訴記者,他最擔心的就是留不住人才,前兩年招了幾個大學生,各方面條件都蠻好,但干了一段時間就跳槽了。
專家認為,農業專業人才的就業潛力其實很大,但問題首先就出在人才的就業觀念上。據了解,近幾年農林大學畢業生的首選是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到黨政機關也不少,還有很多人才向大中型的涉農企業集中,而比較小的私營企業或個體經營點,卻少有人問津。
“這部分是大學生的問題,但也有我們企業的錯。”思味王負責人潘國良認為,前幾年企業招不到大學生是因為自己的條件與大學生的期望相去甚遠。今年,思味王不僅完善了五險一金,還提出了保證正常雙休、年假等員工福利。